前言
徐婷的病床旁,半碗中药结着褐色的膜,像她二十六年人生里,那些没来得及温热的期待。抽屉里是四川传媒的录取通知书和课程表,这是她梦想的起点,但她没有那么幸运能走完整条路她是。
她是七个孩子里的老三,一生都在给弟弟让路,直到最后一口气息消散时,才在心里问了句:“要是选另一条路呢?”
被推着走的人生
徐家的户口本摊开时,七个名字像串沉甸甸的珠子,徐婷在中间,上挂着两个姐姐,下坠着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看到这样的排列组合时,或许我们就应该明白家里对儿子的看重。
那个年代的父母总说“儿子才能传宗接代”,于是鸡蛋永远往弟弟碗里滚,新衣服轮不到女儿沾边。这些道理徐婷从小就懂,自己是过渡品,是弟弟长大前的“垫脚石”。
展开剩余88%而徐婷对于自己名字的理解也印证了这一点,她在长大后表示自己以前认为“婷”是亭亭玉立的意思,后面发现可能是当时已经生了三个女儿,父母想要一个儿子,所以给她取名“女亭”,停止再生女儿。
不被家里重视的徐婷心中有着一个梦想,她想拍戏,想当演员,想学表演。她长相漂亮,又在这方面有天赋,年纪轻轻没有经过任何科班学习,就拿下了安徽省表演的第1名。
2012年夏天,录取通知书被徐婷紧紧攥在手中,四川传媒学院的名字烫得她手心发颤,这是她偷偷藏在枕头下的梦。
可回家后,父母却认为学影视是“瞎折腾”,不如去进厂挣钱,家里这么辛苦,还要养活七个孩子,哪有功夫给她交学费让她学什么表演。母亲在灶台前添柴,火星子溅到地上,和她没说出口的辩解一起灭了。
但徐婷没听劝。这是她的梦想,尽管父母不支持她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拼一把,她开始一天打三份工,起早贪黑,终于给自己攒够了第一年的学费。
当时的徐婷是学校里的女神,她长相出众,表演能力强,不到一年就被北京的导演看上,邀请她去北京拍戏。
在北京她每天起早贪黑地打拼,发微博说自己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早上四五点就要起来化妆,晚上拍到11点才停工。
而她这打拼的几年来所赚的积蓄全都留给了家里,身上一有钱就给家里赚钱补贴家用,仿佛被限制在了这个“懂事”的牢笼里。
她刚来到北京时,身上只有300块,连一个像样的房子都做不起,每天只能住在地下室,有时候能托朋友的福去睡朋友家里的沙发。
北京的片场永远飘着盒饭香,徐婷从群演做起,住地下室,凌晨三点挤公交。演路人、尸体,别人嫌累的活她都接,哪怕只有一个背影,也会提前记好走位。
片酬慢慢上涨,却总在到账当天被划走大半,弟弟要交学费,要补习班,要零花钱,理由排着队,像永远还不清的债。
她为了做一个让父母骄傲的人,为了“懂事”,主动提出要承包弟弟的所有学费,那时的徐婷仿佛已经失去了自我,心中只有一个时刻提醒她要懂事的恶魔。
她在片场啃冷饭,冬天穿单衣拍雨戏,冻得嘴唇发紫也笑着说没事;夏天裹棉袄中暑,醒来先问“耽误拍了吗”。
北漂五年,她攒了些钱,打算给弟弟在县城买套房,搬家那天,全家欢喜,这个名为懂事的前半生终于算是落下了帷幕。
搬进新房的喜悦还没消散,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就击溃了他们,全家因房子甲醛超标而病倒。别人都好了,她的低烧却缠上了身,脖子上的疙瘩一天天硬起来。医院的诊断书很刺眼:急性淋巴癌,必须化疗。
可徐婷却不想做化疗,她想找其他的方法来治疗,一个是因为化疗对身体伤害太大,她不愿这样,也接受不了,还有就是觉得化疗实在太浪费钱了,哪有这么多闲钱治病。
最终徐婷和父母决定去找中医治疗,但中医只能治标不治本,那些已经在身体里开始扩散的病毒,不断的侵蚀着她的身体。
过了10来天,徐婷有些想要进行化疗了,她在网上问哪里做切片手术比较好,但不知为何还是没有立刻进行,仍然在找各种中医。最终,一次突然到来的呼吸衰竭把徐婷又送进了医院,那时医生告诉她必须化疗。
但这个时候再去化疗已经晚了,简直是亡羊补牢,徐婷也知道自己活不久了,此时的她还在病房里安慰着其他病友,让他们向她一样乐观,并为病友捐了1000块钱。
反观她自己,家里因为没有钱做化疗也不舍得卖掉给弟弟的房子,最后一次做化疗的钱甚至还是徐婷的朋友一起凑的。
2016年,徐婷走了。可怜的她忙碌了一生,自己却没得到什么回报,就连梦想也还没有完全实现,就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在她刚患上癌症时还发文表示,自己忙碌了这么久,也没舍得给自己花一点钱,一有钱就寄给家里了,生活的压力让她呼吸不过来,或许得癌症去世也算是一种解脱吧。
被轻视的生命
徐婷喝的不是中药,是父母权衡后的选择。在“救女儿”和“保儿子房子”之间,他们选了后者,担心着做了化疗会人财两空,把女儿的生命排在了后面。那碗药汤里,熬着的是重男轻女的旧观念,烫死了她最后的希望。
同样,比癌细胞更致命的,是对科学的漠视。信偏方胜过医生,很多人都觉得做化疗就会死掉,但其实化疗远没有我们想象中可怕,这是在治疗癌症期间最有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能阻止快速传播生长的病变细胞。
可徐婷和父母却觉得化疗不可靠,想要去找偏方治病,认为化疗最后会导致人财两空,如果他们一开始就选择化疗,或许徐婷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化疗会取人性命这种偏见像病毒,在许多家庭里蔓延,让本该救命的科学,败给了毫无根据的“听说”。
亲情该是天平
真正的家,该是块平的天平,而不是倾斜的扁担。徐婷的父母把所有重量压在儿子那头,让女儿一头永远悬空。他们以为这是“为了家”,却不知失衡的爱早晚会塌,最后砸伤的,是整个家的根基。
病床上没有“儿子优先”的规矩,健康面前,每个生命都该被全力挽救。可在徐婷的故事里,她的病成了“可将就”的事,因为她是女儿。这种对生命的分级,才是最让人疼的地方。
结语
徐婷的墓碑很小,却该刻下提醒:别让下一个“她”,再倒在偏见和迷信里。愿每个家庭都懂,爱不是选谁牺牲,而是拼尽全力护着每一个;愿每碗药汤,都只熬着对症的药,而不是被轻视的人生。
信息来源:新京报,百度,丁香园,澎湃新闻
信息来源:新京报,百度,丁香园,澎湃新闻
发布于:江苏省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