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电猫日记⚡️,AnimalDiversityWeb,Maidenhead Aquatics,fishkeeper。
广西男子展示超肥“泥鳅”天天在网上看到被叫作“堕龙”的大鳞副泥鳅,看得我都PTSD了。这种视频流量贼大,我也是蹭了好几次,写了好几篇文章,但是现在真的腻了。不管视频点赞量有几万,现在刷到就直接划走,连带着普通泥鳅的视频也不爱看了。
不过最近刷到了一个“泥鳅”的视频却还是吸引了我的注意,不是因为这只“泥鳅”有被营销得多玄乎,而是这只“泥鳅”实在太胖了!
这只“泥鳅”是由IP地址为广西的博主“@电猫日记⚡️”发布的。其体色是蓝灰色底色,身上有不少的黑色斑点,体形相当粗壮,整体是长筒状,看起来圆滚滚胖乎乎的,感觉手感特别好;它的头部也很圆钝,眼睛很小,口端位,下颌微突,口周有3对触须。
展开剩余83%它没有背鳍,不过有一块肉质脂鳍紧邻尾鳍;胸鳍像小小的扇子,有点红色,很短;尾鳍很大,呈圆形。就这鱼看着相当卡通,乍一看确实很像是一条巨大的肥胖“泥鳅”,但细看确实很多细节都不同。
博主还会拿普通的泥鳅来喂养这条鱼,每次博主将普通泥鳅丢进鱼缸后,我们这些看客期待中追逐的戏码压根就不会出现,每次都是这只大胖鱼一靠近普通泥鳅,那泥鳅就直接身体僵直沉入水下,然后被大胖鱼一口咬住!这个场景简直就像是有钞能力一般。
实际上根据这些外形特征和它狩猎泥鳅的方式,我们都能断定这大胖鱼其实是电鲇(Malapterurus electricus),跟泥鳅完全没有关系,它是鲇形目电鲇科电鲇属的物种,甚至并非我国原生鱼类,而是分布于非洲地区。
这种鱼能产生和控制放电,以此来狩猎和自卫,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饲料泥鳅一瞬间就会僵直被乖乖吞食的原因。
虽然博主的全部文案都是说这是“泥鳅”,但其实可以知道博主就是在开玩笑,因为每次他都会带着“电鲇”的话题。博主在视频中表示这条鱼体长接近50厘米了!而我们根据博主这些视频的文案可知,6月14日的时候,这只电鲇体长41厘米;7月25日发视频的时候已经长到了45厘米!
这个体长并不存在夸大,因为该物种最大可达1米。接近50厘米的个体并不算大。
电鲇电鲇遍布热带非洲西部和中部以及尼罗河,它们几乎出现在那边的所有主要淡水系统中,包括布齐尼日尔、奥古埃、奥莫、萨纳加、萨比伦迪、塞内加尔、沙里、扎伊尔和赞比西河流域,以及艾伯特湖、乍得湖、卡因吉湖、坦噶尼喀湖和图尔卡纳湖。
它们喜欢栖息在能见度低的浑水中,就算已经在这些区域也还要躲藏在岩石或树根中;栖息的水体最好是缓慢或静止的;而且它们是夜行性鱼类,在日落后的4到5小时内最为活跃,是它们捕猎和觅食的高峰期。
非得挑选这些对寻常鱼类来说非常不利的条件来觅食,是因为它们能将这些看似劣势的情况转换为自己的优势。电鲇拥有超强的电感应能力,在完全不需要视觉和嗅觉的情况下依然能快速清晰地探测水中的鱼类活动。
电鲇的外形经常被当地人描述为“膨胀的香肠”,当地人这么描述也是因为电鲇确实在非洲部分地区常被食用,熏制电鲇是最受欢迎的做法。除了作为食用鱼外,电鲇偶尔也会在宠物贸易中被用作观赏鱼。
关于电鲇的生殖生物学特性,目前依然知之甚少。 只知道它们会在水深1~3的黏土堤岸上挖出约 3米长的洞,筑巢于洞中。
超强放电能力电鲇最显著的特征当然是其强大的发电能力。
它们的发电器官由其胸肌进化而来,覆盖了电鲇身体的大部分长度,体长50厘米的个体就能够释放高达350伏的电压,体长超过1米的个体甚至能发出450伏的电压。它们不光是放出电而已,是能根据所处情况发射不同类型的电流,齐射的数量、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各不相同!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目前电鲇能放出5种类型的电流,第一种是捕猎用的;第二种是防御性和攻击性的;第三种是探索环境用的;第四种是探测猎物;第五种则是针对同类。
前四种其实都很好理解,它们平时会通过电磁场探索环境和周围的猎物,靠近猎物后,它们的麻痹性电器官放电,瞬间击晕猎物,然后将其吞下,电鲇能吞食掉自身一半大小的猎物。如果是面对体型大于食物的其他物种入侵者时,电鲇会使用短距离的高压电流发射,最快的将入侵者赶走。
同类第五种电流是用于跟同类战斗用的。因为它们本身对电是具有一定抗性的,所以对决同类的时候一开始放电的意义不大。它们会先进行物理冲突,用身体互相撞击推搡,然后去撕咬对方的触须和身体,当某一方被咬伤出现伤口了,电鲇才会对释放电流。
相当凶狠啊。
发布于:福建省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