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宣称掌握的米波反隐身雷达技术,在伊以冲突和俄乌冲突中均暴露了其严重缺陷,与其宣称的强大能力形成鲜明对比。 这并非俄罗斯近期才有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当时,俄罗斯便宣称研制出“万能级米波雷达”(WN雷达),并声称其采用了先进的模块化结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固态发射器件和特殊的“算法语言”,从而在保留传统米波雷达优势(作用距离远、动目标显示性能好、大气衰减小、海浪杂波小、盲速大、可靠性高、成本低)的同时,具备反隐身目标和反反辐射导弹的能力。 然而,彼时俄罗斯自身尚不具备隐身战机技术,其反隐身雷达技术的研发过程和真实能力令人存疑。
在此基础上,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无线电设备科学研究院研制了“天空-M”新型反隐身雷达(55J6M)。1999年,该雷达系统模块安装在布良斯克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车辆底盘上,实现了机动部署。2013年2月,“天空-M”雷达正式在俄罗斯西部军区特维尔地区投入战斗值班。2014年,俄空天防御兵列装了包括“天空-M”在内的10套新型雷达,并宣称率先将米波雷达反隐身技术实用化,甚至实现了对F-35的探测。
展开剩余68%然而,2019年美军F-35A对伊拉克极端武装的空袭,揭露了俄罗斯雷达技术的虚实。俄军雷达虽然全程跟踪了F-35A,但事后证实,F-35A使用了“龙勃透镜”等设计性欺骗手段,成功地向俄军雷达发送了虚假信号,暴露了俄军对隐身目标真实探测能力的不足。
俄乌冲突中,俄罗斯构建的号称“全球唯一的”分层防空体系(远程S-500、中程S-400、近程“铠甲-S”)也表现得极其糟糕。 尽管S-400采用L波段与X波段双频段设计,声称能够识别隐形目标,但由于忽视信息化技术,缺乏电子对抗和多基雷达等综合探测体系,俄军防空系统屡屡失效,面对低空、慢速、小型目标(如自杀式无人机),不堪一击,甚至多次被乌克兰成功打击境内目标。
伊朗的遭遇更加令人警醒。 由于无法获取美式装备,伊朗过度依赖俄罗斯的防空反导装备,引进了S-200、S-300、“道尔-M1”和“铠甲-S1”等系统,并部署了超过20座大型预警雷达站(如“盖迪尔”、“光辉”)。然而,在2025年的伊以冲突中,以色列F-35战机多次轻松穿透伊朗领空,部分雷达甚至被精准摧毁,以色列取得了制空权,并对伊朗的关键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打击。 这再次证明了俄式反隐身方案在目标识别、电子对抗、多源融合和抗毁设计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缺陷。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反隐身雷达技术发展道路。 中国雷达技术遵循了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无源相控阵雷达,到有源相控阵雷达(砷化镓,氮化镓),再到数字阵列雷达,最终达到软件定义雷达阶段。 空警-500作为全球首架数字阵列反隐身预警机,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国专家吴剑旗团队历经二十余年,研发出第四代反隐身米波雷达,实现了对F-22等目标的400公里级稳定探测。 F-22和F-35多次在我海域挑衅,均被中国雷达识别,甚至包括在韩国起飞的F-22也未能逃脱探测。
俄罗斯在电子工业基础薄弱(芯片制程落后)、缺乏砷化镓/氮化镓TR组件成熟技术积累的情况下,试图直接跨越到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甚至米波反隐身雷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伊以冲突的教训警示伊朗:中国才是其可靠的合作伙伴,只有中国才能提供真正可靠的反隐身能力,确保其领空安全。
"
发布于:云南省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